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页>> 资讯 >> 正文

锂电池重大突破,6分钟充电60%,这项材料是关键!布局公司透露新进展,机构扎堆关注名单曝光

来源: 互联网

机构预计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将从2020年的36.5万吨增加至2025年的148万吨,年复合增长率32%。石墨化自供率较高、一体化产业布局逐步完善的企业拥有较强的成本优势,有望实现量利齐升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锂电池材料取得新突破

充电有望提速

据中国科学报,近日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姚宏斌、倪勇教授团队合作,致力于解决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之间的矛盾,提出并制备出一种新型双梯度石墨负极材料,实现锂离子电池在6分钟内充电 60%。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《科学进展》。

当前,锂离子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因其节能、环保受到人们青睐。然而,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远长于传统燃油汽车的加油时间,大大降低使用体验感。主因是锂离子电池中石墨负极较差的倍率性能,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能力。

为提高石墨负极的倍率性能,传统的策略通常是将石墨电极做到多孔或变薄。但是,这些 *** 往往就会牺牲所制备电池的能量密度。俞书宏团队从设计电极结构入手,在保证能量密度的情况下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快充性能。

研究团队开发一种低粘度无聚合物粘结剂浆料自组装技术,混合铜包覆的石墨负极颗粒以及铜纳米线于乙醇溶液中制成浆料,利用不同尺寸颗粒石墨在浆料中沉降速度差异性,成功构建出模拟计算优化的双梯度结构,得到电极。

研究人员发现,基于这种新型双梯度石墨负极材料制备出的锂离子电池分别在5.6分钟和11.4分钟从零充电到60%和80%,同时保持高能量密度。

中国负极材料爆发性增长

石墨化供需偏紧

2020年四季度以来,负极材料市场迎来爆发性增长。据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《中国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白皮书(2022年)》显示2021年,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77.9万吨,同比增长86.4%。全球占比由2020年的77.7%提高到2021年的86.1%。

东莞证券研报表示,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负极材料产出国,近两年出货量占比提高至70%左右。预计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将从2020年的36.5万吨增加至2025年的148万吨,年复合增长率32%。

在国家能耗双控影响下,高耗能的石墨化加工产能受限,同时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高速增长,石墨化供需偏紧。近年来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头部企业逐步向上游石墨化加工布局,石墨化自供率较高、一体化产业布局逐步完善的企业拥有较强的成本优势,有望实现量利齐升。

石墨负极概念股大幅反弹

2股今年业绩有望翻倍

证券时报·数据宝统计显示,A股市场上有石墨负极材料相关产能及技术的公司不到15家。5月以来这些概念股持续反弹,截至5月23日收盘,期间平均涨幅达12.88%,远超同期上证指数。

从机构的关注度来看,目前最受机构青睐的是璞泰来,有29份研报给予该股积极型评级。紧随其后的是杰瑞股份、龙佰集团、中科电气、杉杉股份等。根据5家以上机构一致预测,科达制造、中科电气均获机构预测2022年净利润增速翻倍。最新收盘价与机构一致预测目标价相比,方大炭素、杉杉股份、龙佰集团、贝特瑞等4股上涨空间均超过50%。

璞泰来年报显示,截至2021年底,公司已形成年产15万吨以上的负极材料有效产能,包括11万吨石墨化加工及10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。公司在2023年将至少再增加10万吨负极一体化产能。

杉杉股份是国内之一家从事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、生产的企业,截止2021年底,公司负极材料成品产能12万吨,石墨化产能4.2万吨。

道氏技术5月17日在互动平台表示,公司兰州基地规划建设年产5000吨碳纳米管粉体、3万吨碳纳米管浆料和15万吨硅碳、石墨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生产项目。项目一期计划建设规模7万吨石墨负极材料(含10万吨石墨化加工),预计于2022年5月底开工。

中科电气5月7日在互动平台提到,旗下湖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已完成厂房的建设,现处于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。

翔丰华现产品主要是石墨负极材料。截至2021年末,公司已有负极材料产能3万吨,募投项目在建3万吨,筹建中的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6万吨,合计12万吨。公司石墨化年产能1.5万吨,其中3000吨已满产,1.2万吨石墨化在建,部分投入使用,预计今年内达产。

杰瑞股份2021年报显示,公司在甘肃天水实施10万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,与嘉庚创新实验室赵金保团队合作在福建厦门等地实施1.8万吨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项目。

易成新能青海天蓝一期1万吨负极石墨化项目已投产,二期负极材料项目正在加紧办理前置手续。

声明:数据宝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
相关新闻
高温下的坚守

这段时间,我国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,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高温下坚守岗